建筑隔震支座减震的原则
控制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反应性能,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目的,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隔震建筑的设防目标一般应高于传统建筑。合理设计的隔震建筑均可达到“小震不坏,中震水坏或轻微破坏,大震不丧失使用功能”的设防目标。
2、隔震建筑结构的定型基本规则。应控制隔震支座的布置及结构的刚度,使其分布均匀。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的偏移小一些,这样做可以保证结构不致因太大的扭转作用而发生意外破坏。
3、基础隔震技术对低层多层建筑*为适合,隔震建筑的房屋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有关设计技术规范中的相应规定。
4、由于建筑隔震技术的特点,隔震建筑一般更适合于i、ii、iii类建筑场地,并且在结构设计中选用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以保证隔震层的稳定性和在地震中运动的一致性。
5、一般来说,隔震建筑隔震层的抗拉能力比较薄弱,根据剪切型结构的特点,为了保证隔震结构的稳定性,确保隔震结构的抗倾覆能力及地震时有效防止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之间的脱离,应对隔震结构的高宽比加以控制。隔震结构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当高宽比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同时还应对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加以限制,一般应控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不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这样做也可以有效保证隔震建筑的舒适性。
6、合理设置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避开场地周期和上部结构的周期,有效地发挥隔震技术的效用。
7、基础隔震层一般应设置在结构基层以下的部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且不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控制隔震结构的节点构造,保证隔震层在地震时有效发挥作用。
24小时咨询热线:
13323182312
QQ在线咨询:
839308866
微信号:
13323182312